返回第225章 决议困难(1 / 2)虎贲郎首页

第225章 决议困难

邺城,袁绍这里也是连日军议。

赵基出兵之前,张燕已经忍不住开始动手。

也不是张燕忍不住,而是张燕根本无法强力约束黑山军各部。

小股的黑山军已经出现在中山国,抄掠乡邑,胁迫、勒索豪强、县邑的粮食。

当年与张燕决战时,就在吕布帮助下击溃张燕的黑山联军。

那一战之后,魏郡附近的山谷就被扫荡一遍。

后来朝廷委派新的冀州刺史,太行山南部的黑山军大首领于毒响应,带着各部黑山军攻入魏郡,曾一度攻破邺城,险些掳走袁绍家眷。

若不是贼军中的陶升刻意保护,藏匿了袁绍的家眷,那一战就能让袁绍败亡。

到现在太行山南部的黑山军各部已经扫除干净了,即便还有残留,也都是能忍耐山里苦生活的人,不会再作乱,也没那个力量了。

所以北部黑山军再次作乱,袁绍这里上上下下都有信心击退、驱逐。

可难的就在于上党,难点有三个。

第一是赵基不好对付,兵少了没意义,兵多了后勤压力很大。

舍不得高干被歼灭,派遣小股援兵;被纠缠后,又舍不得,又得派援兵,逐步增兵,将宝贵的机动兵力拖在上党,那就很被动。

因此沮授的意见是命令高干死守壶关,等待主力大军击破张燕,分兵拒守公孙瓒后,再派兵救援高干。

说白了就是让高干去死,上党这里不值得浪费兵力。

赵基根基不稳,不可能来取冀州,赵基也不会强攻邺城,对袁绍不会发动致死攻击。

真正的生死大敌是公孙瓒,只有公孙瓒有攻破邺城,覆灭袁绍的动力。

所以目前的张燕,与其看是赵基的盟友,不如说是公孙瓒的盟友。

只有与公孙瓒联合,覆灭袁绍后,公孙瓒取得冀州,张燕这些人才能返回家乡,清算兼并他们土地的豪强,成为新的豪强。

拉长赵基的补给线,己方守住滏口、井陉,那赵基大概率勒兵不动,会坐视袁绍与公孙瓒、张燕决战。

赵基是皮毛之患,不值得浪费精力。

田丰也赞同沮授的看法,认为赵基势力新兴,所部新取太原锐气正盛,不应该对抗。

放任一段时间,军吏开始享受,军队锐气消散,凝聚力下降,反而就好对付了。

他们两个人基本代表了冀州本土派的意见,那就是放弃高干,让高干自己去拼命。

更令袁绍为难的是元从士人的立场也分化了,汝颖士人如郭图、荀谌想要救高干,而南阳的许攸、北海的逢纪则持反对意见。

私下时,许攸呈上自己的意见:“今赵贼挟持朝廷,明公若发大军应战,公卿紧迫,必与赵贼同心。再者,大军入上党,何人为将?”

关键就是,谁来领这支大军。

经历过鞠义之乱后,袁绍也担心大将督兵于外,被赵基策反。

对方挟持朝廷,一纸诏书,就能让督兵大将毫无道德压力、理直气壮发动兵变。

这种临阵策反的事情,其实赵基也干不了几次。

每策反一次,朝廷掌握的力量就强一分;干的多了,朝廷势力增强,反而能把赵基吃掉。

即便这样,袁绍也不敢赌。

双方决战之际,两三万人叛变倒戈,此消彼长,造成的恶劣影响太过于深远,几乎是致命的。

许攸不见袁绍反驳什么,就知道说到袁绍心里了,又说:“朝中诸公又怎么会甘受赵贼摆弄?我军严守滏口,赵贼进取无望,与列位公卿必生龃龉。那时上下相疑,其势自解。”

不管公卿干掉赵基,还是赵基干掉夺权的公卿,都会失去威胁。

袁绍不怕朝廷的威望、大义,也不怕赵基的强锐;怕的是双方合并,优势互补。

没有拳头的朝廷,那有什么好怕的?

只要袁绍自己不乐意,朝廷的使者就无法活着抵达邺城!

“子远所言甚是,可不救元才,恐失军心。”

“明公,元才乃明公之甥,人之至亲也。”

许攸宽慰解释说:“明公为河北大业能割舍私情,一心为公,内外之士听闻,岂有狐疑之理?”

情况再坏,就是袁绍好好抚恤高干的家人,这比起河北大业来说,又算的了什么?

如果扛不住这一轮三方围攻,袁绍自己要家破人亡,高干难道能独免?

许攸说着拱手长拜:“恳请明公以大业为重。”

“子远不要逼我,容我思之。”

袁绍还是难以决定,挥手示意许攸退下,许攸心知肚明,也只是拱手再拜,小步退了出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