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从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,乞拜曰:“盈以不肖之躯,慕龙凤之年;以朝菌之脆,求积朔之期。”
母愍其志,告之曰:“吾昔师元始天皇及昊天上帝、榑桑帝君,授我玉佩金珰、二景缠练之道,上行太极,下迨十方,激月咀日,以入天门,名曰《玄真之经》。今以授尔,宜勤修焉。”敕王君,一一解释,并授宝书四童散。
盈拜受,归恒山北谷修炼。
天汉四年三月十八日,老君下降,得以道成,时年四十九,忽想还家,父母年八旬外,优游自乐。
盈登堂拜问,父怒其久出,不事恒业,欲手杖之。盈长跪告曰:“已受圣师符箓,常有天兵侍卫,杖盈恐有相阻,盈罪益甚。”
父欲验其言,故杖之,杖辄折成数段,如弓矢之发,中壁则壁穿,中柱则柱陷,始信其道成。
大弟固、次弟衷,不好玄修,勤功儒术。
盈家居未几,复东入吴之句曲。遇一人乘白鹿来游,曰:“予伊子蒲先生,常采青芝于东山。
山有神芝五种,其三色紫,形如葵叶,光明洞彻,服之,拜为太清龙虎仙君。
予力薄,只饵青芝也,今幸会子,子既受玄真之经,尚未得玄真自养之法。我当授子,即能遐举飞升也。”盈受其教,居句曲精修。
后父母寿终,至家行服哭泣,尽礼殡葬,复去。
既而固为执金吾,衷为西河守,将并往官,乡里送者数百人。盈亦归家在座,笑谓众宾曰:“我虽不作二千石,来年四月三日送仆登仙,当亦不减于今日也。”
众虽应而心不之信,时本始四年也。
至期,门前数顷地,忽自平治无寸草,皆施青缣帷幄,下铺白毡,可容数百人。
众宾毕集,大作宴会,杳无使从,但见金盘玉杯自至筵前,美酒佳肴异果,不可名字。
复有金石丝竹之音满耳,非兰非麝,香达数里。
少顷仙吏来迎,朱衣玉带者数千人,旌旗甲仗,光彩夺目。盈与家人亲友辞别,嘱曰:“我在东南句曲山中,信者可来会我。”
乃登车,乘云冉冉而去。
二弟在官,闻之皆弃还家,求兄于句曲东山,向空礼拜曰:“二愚蒙愿从伯氏学道。”
盈与相见曰:“悟何晚也?年已俱老,修真不易。”
初教以延年之法,令长斋三年,授以上道,使存明堂玄真之气,各赠九还丹一剂并神方一局。
固、衷佩服之,苦行六年,亦遂成仙,分居三峰修持。时谓之三茅山。
未几,队仗无数,拥四天使至,皆衣绣,执金册宝物,以诏茅君曰:“上天知子行满,特赐法宝,更俟后命。”
大茅君率二弟拜伏听命。
上首一人曰:“仆乃绣衣使者冷广子期,奉天皇大帝遣赐神玺灵策。”
一人曰:“予三天左宫御史管修条,奉太微帝君命,赐子八龙锦舆、紫羽华衣。”
又一人曰:“臣奉太上大道君命,赐君金虎真符流金之铃。”乃协晨大夫石叔门也。
一人曰:“予太极真人,领金阙圣君命,赐子以四节燕胎流明神芝。”遂使正一上玄,王郎、王忠、鲍丘等付诸法物。
大茅君起身恭受,佩玺服衣,正冠带符,握铃食芝,再拜谢恩。
使者授策既毕,各腾空去。
二弟自愧道德未孚,退居左右二峰勤修。
西灵王母知茅君道成,与上元夫人往约南岳赤大真人、方诸青童道君,并其师西城总真王君,各以方面车服降句曲之山金坛之灵、华阳天宫。
先使侍卫至其庭传命,茅君盈拜迎。
王君为盈设天厨醉宴,歌玄灵之曲。宴罢,王母偕王君省顾盈之二弟,授以灵诀道要。
母命上元授固、衷四部宝经,母执太霄隐书,命侍女张灵子执交信之盟,授之三君。
受讫,王君亦授赐命紫素之册。固为定禄君,衷为保命君,皆列上真。复告二君曰:“夫人乃三天真皇之母、上元之高尊,统领千万玉女之籍。汝可自陈。”
二君前拜求道,夫人悯之,命侍女宋辟非出紫锦之囊,开绿金之笈,以《三元流珠之经》、《丹景道精经》、《隐仙八术经》、《太极录景经》,凡四部以授。
王母敕持经李方明出丹琼之函,披云珠之笈,出《玉佩金珰经》、《洞飞二景内书》,传授毕,母与夫人告去。
赤、青、王三真相将而起,千乘万骑,卫归太虚。
盈绾双髻,披鹤氅衣,驾猛虎车,令二弟乘黄鹤后随,白日升天,霞光万道,人民皆礼拜瞻仰。
时元康二年八月己酉日也。
三仙至金阙,朝见上帝,帝赐盈紫金如意、瑶草芒鞋,固、衷各赐太极真图一轴,敕其分司三元,各辖三天,皆封为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。
大茅君加封为太元真君,受紫玉之版、黄金刻书、九锡文命。
既登是职,当时侍仙玉郎开紫阳玉笈云锦之囊,出九天生神玉章。
谢恩下殿,拜谒在天神圣,下界度祖宗父母,入茅山建宫殿以居。
圣父母常言昔日求子之艰,今享齐天之福。三茅君闻之,誓愿普济天下无后之人。
先有附近土人祈嗣者,辄应其后。四远毕至,为建祠庙,鼎列于三峰,极其灵应。
凡遇春来拜祷者,倾江以南,茅君之亲戚相聚来投,杂居于市野。皆不辟谷而火食,谓之火居。
时奏事者甚众,茅君常在帐中与人言语。其出入,或发人马,或化白鹤。
有病者请福,煮鸡子十枚纳帐中,须臾一一掷出还之。归剖视,其中黄者,病当愈;中有土者,不愈。每以此为候。
大茅君之师王君来邀游泰山,帝君款留经宿。
王君曰:“吾弟有五子一女。五子已娶三媳。女名玉女大仙,独居岱岳太平顶,善诸法术。昨闻子能为人广衍宗嗣,是合天地玄机,愿以玉女妻子,子意云何?”茅君沉吟未对。
王君笑曰:“子亦闻天台子乔、武夷一子婚媾之事乎?即我兄弟子侄皆有匹偶,上圣高真亦眷属相聚,而必谓孤修独处为道乎?”
茅君不能辞,但云还告父母。王君与之俱往茅山,父母唯唯听命,订于八月月盈之夕,至泰山完姻。
至期,茅君顶芙蓉冠,披凌霄服,手执莲瓣圭,腰系桃光带,乘赤瑛舆而往,仪卫极盛。
结缡之后,另居旁丘胥山,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,代理大生之案,统吴越之神仙,综山源于江左。
自是往来南北,每岁二月二日,驾白鹤来家会群仙于桥上。
有司命其桥为会仙,具诸事上闻。
元康三年,太子太傅疏广、太子少傅疏受,各以老疾告退,时人谓其见机。
广与兄子受,深达《老子》意旨,知功成身退之义。同日归乡,散布金帛,保其清贵。
颍川太守黄霸,力行教化,深得民心,凤凰常集于郡城。帝知其持法平衡所致,迁为京兆尹。
己未春,有神雀大如鹑,色有五彩,集长乐宫和鸣。
明年庚申,改元神爵。
帝始幸甘泉,郊太乙五畤,复幸河东,以祠后土。颇修武帝故事,谨齐祀之礼。以方士之言,增置神祠。
有道人龚仲阳者,名圣,受嵩山少童步六纪之法。
常游行海内,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,其山峰峦秀拔,为诸山之长。
俯瞰滇池,一碧万顷,其神隐现于此。如往醮祭,可致而获之。
帝遣王褒持节往求。